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 | 刘和平:我为何不怕机器带来的颠覆,反而拥抱它?

2016-05-23 译世界 译·世界

【编者按】2016年5月19日,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开放周活动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与会,大咖云集。


译世界对大会进行了全程报道,并将陆续推出大咖们的精彩发言内容。欢迎关注!



今天推出第二篇,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对翻译教育的思考。以下为译世界整理的讲话实录


大数据时代正在席卷而来,我们作为翻译教育者,不禁在思考,大数据和翻译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是疏离的关系还是亲密的关系?是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


我们要做的,是拥抱大数据和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在不久前的"人机大战"中,AlphaGo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客观上来看,机器集顶尖围棋高手智慧于一身,这次比赛实际上是一群人加机器在跟一个人比赛;因此从本质上来看,这场人机对决是集体智慧与单人的对决,而机器只是集体智慧的终端出口,机器的胜出不言而喻。


那么这个热点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实际上,机器在短期内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译。原因是机器负责程序化、重复化以及在记忆要求方面超过人脑的工作,而人承担认知部分,无论在笔译还是口译方面,人要做更高智能化的工作,人来承担机器无法完成的部分。


这种的技术演进的历程,正如我们人类经历的、文字记录的方式的变革。从文字记录方式来看,人类使用的工具依次为:羽毛、钢笔、圆珠笔、打字机,打字机的出现解脱了我们,为文字记录提供了便捷的方法。但是人们同时发现:只要一页纸上打错一个字,就得全部重写。于是,文字处理机应用而生。从文字处理机到后来286、386、486再到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再到现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技术的进步和更新!


时至今日,我们更没有拒绝大数据和新技术带给行业的颠覆和变革!我们要做的,正是拥抱这种变革,顺应和享受变革带给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状况:如何指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 


大数据的力量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我们可以掌握全中国、甚至是全球在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情况图谱;在莫言获得诺奖仅仅3个月后,即有学者将莫言所有作品录入了数据库,并统计、分析了莫言最喜欢用的高频词、习惯用法等大数据。


据业内权威人士预测:到2020年,我们所有的移动设备都会变成嵌入式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对于行业来说,这必然会带来学习手段、工具的重大变化,也就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机遇与挑战。我们翻译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面对这种变化?我们的教学要如何适时地进行变革?


学生掌握了工具和一定的学习方法,我们老师做什么?传统模式下,将学院积淀下来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方式,是否还行得通?我们要如何引导他们?


我们面临的状况往往是:学生怎么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途经之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筛选有效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性的继承。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负责搜集大数据,教师为学生提供方法论指导。翻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就相当于木工匠人,在累计做了多少木工家具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有一定的技能傍身,就可以出师了。


此前在中译语通打造的LIT演讲"创业在路上"主题发言中,刘和平教授也提到:每个语言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都是创业。在此期间,根据自身爱好,始终如一地坚持不懈,带着学生去创业,每个人都为语言行业增砖添瓦,这就是我们的创业。


作为共同创业的起点,我们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向学校投资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各大高校通过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和企业共同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放周,通过这样一个主旨,希望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培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语言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 


 本次会议精彩纷呈,译世界微信号将陆续推出各位大咖的精彩观点,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